中国科学家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******
中新社合肥1月12日电 (记者 吴兰)中国科学家在新型碳基晶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——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,并实现了其克量级制备。1月12日,国际学术期刊《自然》(Nature)刊发了这一研究成果。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富勒烯碳60分子晶体进行电荷注入,在常压条件下构建了碳60聚合物晶体以及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。
朱彦武介绍:“这里的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,微观上具有多孔特征但完整保留了晶体的宏观周期性,是一类新的人工碳晶体,未来可能在能量存储、离子筛分、负载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。电荷注入技术为构建这类碳基晶体材料提供了一种拼‘乐高’式的制备技术,有望成为在原子级精度上调控晶体结构的新手段。”
碳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元素之一,碳原子之间通过不同排列方式,能够形成多种结构,比如石墨、金刚石和无定型碳,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领域。近年来,富勒烯、纳米碳管、石墨烯和石墨炔等新型碳材料的发现和发展,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。
“如果我们可以在一个晶体结构中引入纳米单元,例如用富勒烯、石墨烯等作为基本结构单元代替普通晶体中的原子,像搭积木一样‘搭建’出新型碳材料,可能会发掘更多新奇性质,发挥更大应用潜力。”朱彦武说。
此前,对于制备这类新型碳材料,研究人员要么是利用高温高压等极限条件,要么是采用紫外光、电子束辐照等微观处理技术,但其产率较低、产物不纯,阻碍了人们对该类材料的性质与应用进行更深入探索。
朱彦武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新型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,早在2011年,就找到了一种化学“活化”的方式“激活”石墨烯。此后,团队进一步探索了“活化”方法的普适性。
在此次研究中,朱彦武团队创造性地使用氮化锂对富勒烯碳60分子晶体进行电荷注入,并在温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,最终得到大量的碳60聚合物晶体以及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。
朱彦武表示:“接下来,我们将系统地研究长程有序多孔碳基晶体的性质,期望通过精细调节实验参数进一步调控晶体的原子级结构特征,探索更多的性质和应用。”(完)
春节假期闽台往来增长明显******
中新社厦门1月28日电 (汪桢)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28日透露,今年春节期间(1月21日至27日),福建口岸查验两岸空中直航飞机30余架次、旅客4200余人次,分别同比增长200%、277%;两岸“小三通”航线客轮12艘次,旅客719人次。
边检人士分析认为,春节假期闽台往来流量增长明显,主要在于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和两岸“小三通”客运航线的部分复航。
今年1月7日,暂停近三年的两岸“小三通”客运航线部分复航,相继开通厦(门)金(门)、“两马”两条航线。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人士称,春节复航工作温馨有序。
春节期间,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积极回应两岸人员交流往来需要,围绕做好“通”“惠”“情”三篇文章,全力保障支持福州、厦门两岸“小三通”客运航线复航和两岸空中直航,以“两岸一家亲”为元素,在执勤现场布设展板、悬挂春联、粘贴福字、赠送纪念品等方式,营造温馨贴心的通关氛围。
闽台往来流量增长明显,是这个春节假期福建口岸出入境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。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春节假期,福建口岸共查验出入境人员4.2万余人次,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333%;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470余艘(架)次,是去年春节同期的1.4倍。
在中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“乙类乙管”后,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面对国际(地区)航班逐步恢复,可能出现瞬时高峰、单向高峰等情况,提前加强客流监测、高峰预测和等级预警,发布旅客节日通关提示,合理安排执勤备勤警力,及时调整验证通道数量,科学精准组织通关勤务,加强现场客流引导和警力应急增援,确保福建口岸通关安全顺畅。
同时,该边检总站高效落实服务便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措施,确保船舶出入境、船员换班、登轮搭靠许可办理等各类手续“随到随办”,保障节日期间海港口岸高效通关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